生命学院童贻刚教授获评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

发布时间:2024-09-09

近日,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名单公布,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教授名列其中。



童贻刚,男,196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现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21年7月被表彰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9月被表彰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14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表彰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

一、潜心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国家科技创新不竭力量源于人才、源于青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童贻刚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教育家精神,用实际行动引领后学,育德育才。他承担“生物工程前沿讲座”“生物安全”“遗传学”“绿色大化工学科前沿”等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近五年,授课224课时,选课学生数达2427人次,指导本科毕设学生39人,硕士生、博士生近40人,指导学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复赛获北京市三等奖2项。多名学生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获得正高级职称,出国深造后回国报效祖国。在疫情防控初期,他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及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研究经历,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回应学生关注问题,使学生及时掌握前沿知识,科学理性认识新冠病毒,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欲、探索欲。为使全校学生正确认识新冠病毒,做好科学防护,他主动申请将所授课程设为全校素质教育课,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教学工作中,他把每一次授课都当作第一次,精心上好每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理想、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智慧。他的课迅速成了学校的热门课,学生说:“童老师的课不仅闪烁着科学理性的光辉,更增强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始终怀揣着仁爱之心,倾其所能传授知识、不厌其烦释疑解惑、细致入微关照心灵,他获评“2021-2022年度北京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2次获评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



二、奋力引领发展,勇担责任、提质增效

童贻刚担任学院院长以来,团结带领师生员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凝练学科发展方向,调整优化教学、科研力量,以身示范、甘为人梯,内培外引中青年人才,10余名教师跻身国家人才队列。他本人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奖。他紧紧围绕“强基础、创特色、求突破”的思路,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技术突破,倡导并推动学院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促进学术交流,推进成果运用,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稳居1%以内,成功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生物工程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顶尖学科行列。带领全院凝练了生物绿色制造、合成生物学、生物安全等5个学科方向,生物安全学科列入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学院科研到款年均超过9000万元,人均科研到款名列前茅。他坚持“五育并举、强工厚理”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模式,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双双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再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生物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双学士学位专业,2名教师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教学团队2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2部,由他牵头建设教育部微生物病毒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际级奖项91人次、国家级奖项45人次、省部级奖项713人次。其中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获得金银奖8项,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获评北京市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



三、勇攀科技高峰,胸怀人民、攻坚克难

战疫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亦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赛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参加过援非抗埃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他深知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斗,科技工作者亦是冲锋在前的战士。他迅速组建团队,夜以继日对病毒发起一轮又一轮不同策略的“狙击”,确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早日克敌制胜。2020年1月,科技部紧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牵头的病毒溯源攻关项目中,童贻刚带领团队集智攻关。他在国内首先发现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穿山甲冠状病毒,为新冠病毒的溯源提供了重要信息。春节本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他坚守实验室,不舍昼夜筛选现有药物近2500种,研究成果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研究认为,目前利用替代的新冠病毒模型、筛选的药物中,中药千金藤素极具潜力,可望进一步研发出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童贻刚专注于生物安全及病毒学领域研究,是国内知名的生物安全及病毒学专家。他坚持“四个面向”,勇挑千钧重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党和国家的科技事业倾注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他牵头承担军队生物安全重大项目、“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10余项,是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及国家“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专项”首席专家。他创新建立了新的基因克隆技术(“基因组DNA剪接”技术)和简便的基因定点突变技术(DREAM突变技术),创建了利用高通量测序确定病毒基因组末端和发现功能性前噬菌体的方法,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在新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方面,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发现大量动物来源的新病毒,包括多种新型动物冠状病毒,为传染病防控窗口前移做出重要贡献。他先后在《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33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10000次,其中有关埃博拉病毒进化的研究获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四、矢志报效国家,逆行出征、赤诚奉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组织哪里有需要,哪里有急难任务,他都无所畏惧、挺身而出。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疫情爆发,他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担当了繁重的校园环境监测任务,紧急拟制工作方案,紧急采购器材物资,不惧高温酷暑、不顾疲惫劳累,同团队成员一道仅用15天就完成了对北京市81所高校、129个校区近万份样本的检测任务。对于童贻刚而言,直面病毒,早已成为工作常态。2014年,作为中国医疗队首席专家远赴西非塞拉利昂参与埃博拉疫情防控工作,面对比新冠病毒更为凶险的埃博拉病毒,他毫无畏惧,驻扎的2个月间,他对检测技术进行总体把关,对检测中的疑难问题做出科学决策。当地30多度的高温,穿着防护服忙碌工作一整天,已全身尽湿,满脸口罩印痕,其间他患上了荨麻疹,回国半年多后才治愈,而这仅是他抗疫工作的一抹掠影。

他深知疫情防控无国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这也是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应有的大道担当。2021年初,童贻刚教授受国家科技部委派,作为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中方“动物与环境组”组长,与世卫组织国际专家组在武汉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冠病毒溯源的中国部分联合调查,交流分析了大量溯源相关的研究数据资料,走访了多个疫情早期参与单位和相关人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后又与世卫专家密切沟通,反复修改并形成“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国际合作工作计划(中国部分)”文件,为国际抗疫合作做出重要贡献。此外,他还担任2019年联合国“生物武器国际公约”大会中方代表,担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细菌与古菌病毒分会委员,为相关领域国际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冠疫情期间,童贻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以及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此外,童贻刚还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玉树地震防疫减灾工作,完成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首例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并发现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