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砥砺奋进,二十载春华秋实。为全面深入总结20年的办学治院经验,更好鼓舞干劲,全面开创未来,2023年12月26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东校区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举办“奋进二十年 启航新征程”学术交流会。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芳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崔勇副院长,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许海军教授、苏海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周宜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飞雄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各部处、兄弟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校友代表,生命学院全体教职工和退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会议由生命学院党委书记曹辉主持。
首先,由谭天伟院士发言,他回顾了学院20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标志性节点,肯定了生命学院取得的成绩,指出生命学院应当切实戒骄戒躁,继续奋力拼搏,巩固学科优势,争取在各个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接下来,由童贻刚教授发言,他指出,二十年来,生命学院始终秉持忠心,举旗铸魂正方向;始终坚守初心,立德树人育英才;始终围绕中心,聚焦主业促发展。当前,生命科学研究日趋活跃,生物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学院将深入推进引航奠基、培根铸魂、质量提升、一融双高“四大工程”,着力增强政治引领力、思想引导力、组织执行力、发展生命力,瞄准拔尖创新,抓实人才培养;瞄准宏德卓越,抓实教师队伍建设;瞄准高端引领,抓实学科建设;瞄准融合创新,抓实科学研究;瞄准暖心关怀,抓实团结凝聚。他强调,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生命学院全体师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生命学院而接续奋斗!
之后,由周宜君教授发言,她充分肯定了生命学院取得的成绩。对学院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继续加强学术研究,在科学领域不断追求卓越,推动学院在学科发展上再创佳绩;继续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继续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她表示,将与生命学院紧密合作,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然后,由北京科技大学罗晖教授发言,他回顾了自己在北京化工大学难忘的学习经历,建议生命学院在立德树人、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建设方面加强战略谋划,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接下来,由生命学院田平芳教授发言,他指出学院在绿色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生物材料和生物安全等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形成了鲜明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技术过硬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他们已经成为本领域的技术骨干和创新管理人才。他指出,学院是基于北化已有的生物化工、制药工程、化学、化工等学科,洞察世界名校对生物制造的学科布局,针对国家对生物制品的战略需求,经过反复论证而成立的。事实证明,学院的定位是正确的。20年来,学校和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反复优化具体研究方向,以确保学科道路的正确和发展活力。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牢记人才培养之使命,牢记知识传承和创新之使命,牢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之使命,踏踏实实,不图虚名,兢兢业业,不负教师光荣称号。
然后,由研究生、本科生兼职辅导员李佳洳发言,她指出,见证了学院学科发展和科研实力的与日俱增,亲历了学院在疫情大考前的挺膺担当,记录了生院学子在国内外科研竞赛和学生活动中的所向披靡。身为一名生院人,倍感骄傲,倍感幸福,倍感幸运。她表示,要向优秀的校友们学习,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实际行动为生命科学、学校以及学院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王芳教授为在校企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颁发“生华突出贡献奖”。他们是重庆伍度造设创意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建勇、上海多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猛(由于工作原因,王猛无法到现场领奖,由刘艳辉老师代领)。
最后,童贻刚教授为在生命学院立德树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颁发“生华育人奖”。获得“生华育人奖”的是:田平芳、郑国钧、刘长霞、许伟坚、王炳武、刘军锋、周延以及邓利、张鹏老师。
会后,转入大师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元英进依次作学术报告。
知识链接: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现有3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4个学术型硕士点、1个专业型硕士点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国家一流学科,生物工程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顶尖学科行列。学院拥有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教育部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软物质科学高精尖中心-合成生物学分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生物医学转化研究中心。
学院真心爱才,精心育才,先后培育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科研到款超4亿元。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00余篇,包括《自然》杂志2篇、《细胞》杂志3篇、《柳叶刀》杂志1篇;获得专利授权近200项,转化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6项,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同类院系前列。
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获评“北京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化工大学党建工作“标杆单位”,一个党支部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学院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注重凝心聚气、暖心关爱,学院获评“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工人先锋号”以及 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教职工小家”。 近5年,学院教师党员11人次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以及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师德先锋、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高校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